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 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2, 12 (05): 260-268. DOI: 10.3877/cma.j.issn.2095-123X.2022.05.002
    摘要 (327) HTML (25) PDF (4306 KB) (83)

    三叉神经痛(TN)是一种常见的重度疼痛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经皮球囊压迫术(PBC)是TN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为提升TN治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了新方向。专家组在检索国内外TN临床治疗文献和指南基础上,结合国际TN治疗新进展,撰写PBC治疗TN中国专家共识,旨在进一步规范我国PBC的应用,推动TN治疗进展,同时也为TN的治疗提供有效性和安全性支持。

  • 2.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临床试验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临床试验写作组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2, 12 (01): 9-20. DOI: 10.3877/cma.j.issn.2095-123X.2022.01.002
    摘要 (378) HTML (20) PDF (710 KB) (69)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严重危害老年人群健康。临床试验是AD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近年国际AD诊断标准的更新和生物标志物在AD临床试验中的应用,为提升AD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了新助力。专家组在检索国内外AD临床试验文献和指南基础上,结合国际AD药物和干预研究设计新进展,撰写AD药物临床试验中国专家共识,旨在进一步规范我国AD药物临床试验,推动AD药物研发进展,同时也为临床药物应用提供有效性和安全性支持。

  • 3.
    多模态三维影像融合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在脑血管病诊疗中的应用
    李俊, 马廉亭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3, 13 (03): 129-134. DOI: 10.3877/cma.j.issn.2095-123X.2023.03.001
    摘要 (81) HTML (0) PDF (35129 KB) (33)

    多模态三维影像融合技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数字化三维影像成像数据(CT、MR、DSA等)输入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影像融合软件重建、解剖配准、图像融合,能够得到多种解剖结构的多模态三维融合影像,其中"影像融合"指的是融合技术,"融合影像"为融合结果。这种融合影像能更全面、精准地显示脑-脊髓血管病的毗邻解剖关系,有助于对脑-脊髓血管病的精准诊断并指导制定治疗方案,还可以进一步反馈回DSA系统、导航系统等直接指导手术,以达到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风险的目的。本文围绕多模态三维影像融合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在脑血管病诊疗中的应用作一述评。

  • 4.
    《欧洲卒中组织(ESO)移动卒中单元院前卒中管理指南》解读
    徐如祥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3, 13 (01): 5-33. DOI: 10.3877/cma.j.issn.2095-123X.2023.01.002
    摘要 (104) HTML (21) PDF (62355 KB) (33)

    脑卒中已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重大神经系统疾病,救治的关键是解决在"1 h黄金时间"内即时诊断与治疗的"瓶颈"问题。2022年《欧洲卒中组织(ESO)移动卒中单元院前卒中管理指南》发表,这是全球第1个移动卒中单元(MSU)院前卒中管理指南。指南建议:对于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MSU进行院前管理可改善其临床功能效果,提高静脉溶栓治疗率,缩短开始溶栓治疗时间。对于颅内出血患者,使用MSU进行院前管理可增加直接分配运送到三级医疗卒中中心的患者比例,而无需担心短期死亡率。对类卒中患者使用MSU管理没有发现相关安全问题。本文就该指南进行解读,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 5.
    双支架取栓治疗难治性颅内大动脉分叉处急性闭塞的疗效观察
    潘晓虎, 朱发勇, 孙红艳, 杨彩云, 曹月洲, 刘圣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2, 12 (03): 171-177. DOI: 10.3877/cma.j.issn.2095-123X.2022.03.010
    摘要 (63) HTML (0) PDF (13731 KB) (29)
    目的

    探讨双支架取栓治疗难治性颅内大动脉分叉处急性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盱眙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江苏省人民医院介入放射科自2019年5月至2021年10月行双支架取栓治疗难治性颅内大动脉分叉处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手术并发症及临床预后。比较患者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患者术后90 d的临床预后。

    结果

    本组共纳入11例患者,均为单支架取栓失败后改用双支架进行补救,9例(81.8%)患者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为2b~3级),2例患者再通失败。4例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本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的中位数[12(2,20)分]较术前[16(8,21)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随访90 d,2例患者死亡(mRs 6分),3例患者严重残疾(mRs 5分),1例患者重度残疾(mRs 4分),1例患者中等残疾(mRs 3分),4例患者良好(mRs≤2分)。

    结论

    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难治性颅内大血管分叉处急性闭塞安全、有效,血管再通率高,可以作为单支架取栓不成功的补救措施。

  • 6.
    颅内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致骨软化症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陈露, 徐蓉, 吴嘉铭, 罗一宁, 廖建成, 李孟辉, 陈克恩, 张茂营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2, 12 (01): 54-57. DOI: 10.3877/cma.j.issn.2095-123X.2022.01.009
  • 7.
    无创监测技术在脑水肿应用的研究进展
    王煜泽, 高文文, 杨磊, 赵海康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3, 13 (02): 113-117. DOI: 10.3877/cma.j.issn.2095-123X.2023.02.008
    摘要 (122) HTML (5) PDF (659 KB) (27)

    脑水肿的诊断主要依靠CT、MRI等传统监测技术,但传统技术往往不具备经济、实时动态、可床边监测的理想监测方式。目前,国内外研究较为热门的新型脑水肿监测设备层出不穷、各有千秋,及时通过这些新型无创监测技术对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趋势和颅脑疾病高危人群的颅内压概况进行监测,可能会对专科医疗行为的决策起到关键辅助指导作用。因此,一种可靠、廉价且适用范围大的脑水肿监测技术已经成为科学研究者、临床工作人员和病患人群的迫切需求。本文围绕无创脑水肿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作一综述。

  • 8.
    MicroRNA-34a调控电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郑薏, 彭雯雯, 钟月丽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3, 13 (03): 135-141. DOI: 10.3877/cma.j.issn.2095-123X.2023.03.002
    摘要 (76) HTML (2) PDF (18073 KB) (27)
    目的

    探讨电针"曲池"和"足三里"调控microRNA-34a(miR-34a)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周边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miR-34a抑制剂组和电针+二甲基亚砜(DMSO)组,每组8只。参照Koizumi方法,制备左侧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模型。术后第1天开始电针大鼠患侧肢体"曲池"、"足三里"穴30 min,1次/d,直至动物处死。比较各组大鼠在电针干预前后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同时在电针干预3 d后进行Rota-Rod旋转棒仪行为学检测,免疫荧光染色检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与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共定位情况;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缺血周边区miR-34a相对表达量。

    结果

    电针干预3 d后,电针组和电针+DMSO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在Rota-Rod旋转棒停留时间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miR-34a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电针组和电针+DMSO组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缺血周围皮质区GFAP+/Brdu+细胞均表达增加,且电针组较模型组增加更明显,电针+miR-34a抑制剂组较电针组和电针+DMSO组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电针能明显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周围皮质区GFAP+/Brdu+的增殖,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运动功能,可能是通过miR-34a调控。

  • 9.
    利用多模态医学数据和机器学习构建脑出血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
    陈显金, 吴芹芹, 何长春, 张庆华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3, 13 (04): 193-198. DOI: 10.3877/cma.j.issn.2095-123X.2023.04.001
    摘要 (147) HTML (3) PDF (1585 KB) (22)
    目的

    利用多模态医学数据和机器学习构建脑出血预后预测的模型,并探讨其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12月收治的98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北京协和医院建立的全国多中心颅内出血数据库2020年1~12月纳入的302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构建脑出血影像学数据库,提取影像组学、临床相关因素标签,构建预测患者预后的模型。另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1~12月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模型前瞻性验证。

    结果

    400例患者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19.00%,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CS评分、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肿体积、周围水肿体积、纤维蛋白原均是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自编码影像特征-临床数据模型预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曲线下面积(AUC)[95%置信区间(95%CI)]分别为100.00%、99.38%、99.50%、0.994(0.935~0.998),均高于自编码影像特征模型及传统模型,且自编码影像特征模型均高于传统模型(P<0.05)。经验证,自编码影像特征-临床数据模型预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AUC(95%CI)分别为100.00%、97.47%、98.00%、0.974(0.922~0.996)。

    结论

    利用多模态医学数据和机器学习构建的自编码影像特征-临床数据模型预测脑出血预后的效能高。

  • 10.
    TYK2STAT3与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性研究
    阿卜杜喀迪尔·牙森, 巴图, 张诚, 麦麦提依明·托合提, 杨小朋, 吴永刚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2, 12 (01): 27-31. DOI: 10.3877/cma.j.issn.2095-123X.2022.01.004
    摘要 (66) HTML (3) PDF (22265 KB) (22)
    目的

    研究酪氨酸激酶2(TYK2)和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无功能性垂体腺瘤(NFPA)的表达与侵袭性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24例NFP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标本,根据术前核磁检查和术中所见情况分为侵袭性组和非侵袭性组,每组12例。用q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2组患者NFPA组织中的TYK2STAT3表达量,分析其表达量与NFPA侵袭性的相关性。

    结果

    q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与非侵袭组相比,侵袭组NFPA中TYK2低表达、STAT3高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YK2在侵袭性NFPA中表达下调,其低表达可能与NFPA侵袭性相关;STAT3在侵袭性NFPA中表达上调,其高表达可能与NFPA侵袭性相关。

  • 11.
    老年人认知衰弱的评估及干预的研究进展
    杨申申, 寇京莉, 李耘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2, 12 (06): 374-377. DOI: 10.3877/cma.j.issn.2095-123X.2022.06.011
    摘要 (143) HTML (0) PDF (727 KB) (21)

    认知衰弱是一种老年人认知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强调躯体衰弱和轻度认知障碍同时发生,并排除阿尔兹海默病或其他痴呆症,具有潜在可逆性。早期筛查、积极干预认知衰弱对于减少不良健康结局、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老年人认知衰弱常见的筛查工具,并从运动干预、营养支持、认知疗法、不良情绪的心理调节和综合干预等5个方面概括其干预措施,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选择合适的筛查工具、进行有效的干预提供参考。

  • 12.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在中国的现状与展望
    李岩峰, 马逸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2, 12 (04): 193-195. DOI: 10.3877/cma.j.issn.2095-123X.2022.04.001
    摘要 (117) HTML (2) PDF (2959 KB) (21)

    我国在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领域一直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医疗水平不平衡的问题,随着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技术的引进及在国内各级医院的开展、手术例数的积累、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以及国产PBC专用器材的研发应用,PBC技术的自身优势逐渐得到完美诠释,促进了我国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总体水平的提升。在技术层面,我国在PBC手术例数、手术疗效以及技术改良方面均已走在世界前沿水平。本文主要围绕PBC技术在国内的总体发展水平、目前需要强调的问题以及未来展望展开述评。

  • 13.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强迫症的手术靶点研究进展
    何伟斌, 李宸辉, 王高华, 易伟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2, 12 (01): 49-53. DOI: 10.3877/cma.j.issn.2095-123X.2022.01.008
    摘要 (98) HTML (0) PDF (659 KB) (21)

    约40%~60%的强迫症患者对药物、心理疗法和其他治疗方式多模式治疗后反应不佳或无效,最终进展为难治性强迫症。脑深部电刺激(DBS)可调节异常的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回路来减轻强迫症状。本文总结了不同DBS手术策略的最新进展,并对DBS对强迫症患者脑网络影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行了系统归纳。

  • 14.
    ROSA机器人治疗疑似脑梗死的隐源性脑脓肿一例
    杨栋栋, 李娜, 王炳旭, 郑秋盟, 陈卓铭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3, 13 (02): 124-126. DOI: 10.3877/cma.j.issn.2095-123X.2023.02.010
    摘要 (69) HTML (6) PDF (8663 KB) (21)

    脑脓肿是一类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多由化脓性细菌引起,具有致死的风险。根据感染途径的不同,可分为邻近组织的感染、血源性感染、颅脑外伤或颅脑术后感染和隐源性感染。隐源性脑脓肿是指隐源性感染引起的脑脓肿,具有起病隐匿的特点,无明显感染源,缺少发热、头痛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典型临床症状,早期的影像学表现与脑梗死或颅内肿瘤相似,容易误诊[1]。脑脓肿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单纯药物治疗和药物联合手术治疗,具体治疗方式的选择还需结合脓肿大小、数量、对手术的耐受性等多方面因素[2]。颅脑手术在外科领域对精准度的要求更高,ROSA机器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ROSA是法国Medtech公司生产的一种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机器人,具有精准度高、手术安全性好、创伤小和低感染率等优点[3]。本文报道了1例由ROSA机器人辅助的立体定向抽吸术治疗的脑脓肿患者的诊疗过程,并结合ROSA机器人的治疗优势,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15.
    依达拉奉预适应延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时间窗的研究及ROS/TXNIP/NLRP3通路参与机制的探讨
    隆昱洲, 柳华, 张云茜, 李兴统, 范云虎, 尚正良, 宋镇妤, 罗丽华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3, 13 (02): 65-74. DOI: 10.3877/cma.j.issn.2095-123X.2023.02.001
    摘要 (83) HTML (5) PDF (35341 KB) (20)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预处理对延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大鼠模型溶栓时间窗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健康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IS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组及rt-PA+依达拉奉治疗组,采用大鼠自体血栓构建AIS模型。采用Longa评分对各组大鼠在AIS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采用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原位缺口末端标记观察大鼠脑内细胞凋亡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脑内活性氧(ROS)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硫代巴比妥酸检测脑内丙二醛(MDA)的含量,比色法检测脑内血红蛋白含量,Western blot实验检测ROS/TXNIP/NLRP3通路相关ASC、TXNIP、Caspase-1、IL-18和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rt-PA+依达拉奉治疗组在造模后6、7 h干预的大鼠的Longa评分较rt-PA治疗组降低,而且不同干预时间点的脑水肿程度和脑梗死体积改善情况均优于rt-PA治疗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AIS组和rt-PA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t-PA治疗组比较,rt-PA+依达拉奉治疗组在造模后7 h干预的大鼠ROS蛋白水平、MDA水平、血红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在造模后7、8 h干预的大鼠SOD水平高于rt-PA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A治疗组及rt-PA+依达拉奉治疗组在造模后4.5 h干预的大鼠NLRP3、ASC、IL-18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较AIS组下降,而且rt-PA+依达拉奉治疗组在造模后6、7 h的ASC、TXNIP、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t-PA治疗组比较,rt-PA+依达拉奉治疗组在造模后6 h干预的大鼠NLRP3的蛋白表达水平,造模后7 h的ASC、TXNIP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在造模后7、8 h的IL-18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依达拉奉预处理可以适当延长AIS大鼠rt-PA治疗的溶栓时间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ROS/TXNIP/NLRP3通路的参与有关。

  • 16.
    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下多电极立体适形射频热凝毁损治疗药物难治性岛叶癫痫的疗效分析
    丁浩然, 关宇光, 王雄飞, 赵萌, 王静, 王梦阳, 滕鹏飞, 栾国明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2, 12 (04): 227-233. DOI: 10.3877/cma.j.issn.2095-123X.2022.04.007
    摘要 (61) HTML (3) PDF (12999 KB) (20)
    目的

    分析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引导下多电极射频毁损治疗药物难治性岛叶癫痫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2月至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采用SEEG引导下多电极立体适形射频热凝毁损治疗的23例药物难治性岛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严密的术前评估,包括症状学分析、头皮脑电、磁共振、脑磁图及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等。术前评估考虑患者致痫灶位于岛叶,根据评估设计电极验证致痫灶位于岛叶后,行多电极立体适形射频热凝毁损治疗。术后通过住院、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采用Engel分级进行预后评估,并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果

    23例患者均在术后3、6、12、24个月进行随访,截至末次随访,12例患者术后癫痫发作消失(Engel Ⅰ级),5例患者术后偶见癫痫发作(Engel Ⅱ级),5例患者术后癫痫发作频率减少75%(Engel Ⅲ级),1例患者术后发作减少<75%(Engel Ⅳ级)。术后2例患者出现可恢复性深感觉障碍或运动性失语,均在1个月内回复,无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结论

    SEEG引导下多电极立体适形射频毁损是治疗药物难治性岛叶癫痫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作为开放性切除手术的一种补充治疗方法。

  • 17.
    贝伐单抗治疗难治性脑水肿临床效果研究
    程龙阳, 李韶雅, 陈春雷, 王娟, 徐曼曼, 代海滨, 赵鹏来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1, 11 (04): 204-208. DOI: 10.3877/cma.j.issn.2095-123X.2021.04.004
    摘要 (204) HTML (0) PDF (15968 KB) (20)
    目的

    观察贝伐单抗治疗难治性脑水肿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自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8例经常规脱水和激素等处理1周后仍表现为难治性脑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予以贝伐单抗200 mg,于无菌技术下采用生理盐水250 mL稀释至0.8 mg/mL,持续静脉滴注维持90 min以上。比较患者用药前后脑水肿量及GCS评分改善情况。

    结果

    对于难治性脑水肿患者,贝伐单抗可明显改善脑水肿,用药后2 d影像学检查提示脑水肿较前改善;用药1周后测量脑水肿量较用药前缓解,GCS评分高于用药前。

    结论

    贝伐单抗治疗神经外科难治性脑水肿效果显著,可减轻脑水肿,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 18.
    早期高压氧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祝梅杰, 梁育磊, 梅厚东, 刘克万, 武孝刚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3, 13 (02): 97-101. DOI: 10.3877/cma.j.issn.2095-123X.2023.02.005
    摘要 (38) HTML (0) PDF (1367 KB) (19)
    目的

    观察早期行高压氧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其治疗的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8例颅脑损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2例)收治住院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必要时需行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36例)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待病情稳定后早期行高压氧治疗,10 d为1个疗程。采用Fugl-Meyer上下肢功能量表(FMA)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评价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0 d的四肢运动功能及神经缺损程度;治疗后180 d,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分级法评定2组患者的远期疗效,并做Kaplan-Meier分析。

    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60 d的FMA评分升高,NDS评分降低,且治疗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N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80 d的mR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Kaplan-Meier曲线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早期高压氧治疗能够提高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 19.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施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姜佳慧, 毕鸿雁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3, 13 (02): 75-83. DOI: 10.3877/cma.j.issn.2095-123X.2023.02.002
    摘要 (75) HTML (1) PDF (13297 KB) (19)
    目的

    系统评价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施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有效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筛选在VR技术的基础上施tDCS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随机对照研究。使用PEDro量表和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和偏倚风险评估。运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分析。

    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159例患者。试验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黑盒测试、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38,95%CI:0.57~6.19,P<0.05;MD=6.20,95%CI:2.67~9.74,P<0.05;MD=-0.33,95%CI:-0.62~-0.05,P<0.05;MD=9.65,95%CI:4.28~15.01,P<0.05);Wolf运动功能量表任务表现和完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27,95%CI:-0.63~1.16,P>0.05;MD=-0.25,95%CI:-4.25~3.75,P>0.05)。

    结论

    在VR技术的基础上施tDCS有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对提高手的灵活性、降低肌张力和改善生活质量也表现出积极作用。

  • 20.
    钻孔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华法林相关性硬膜下血肿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杜小林, 周焜, 魏宜功, 乔志立, 王诚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2, 12 (01): 58-61. DOI: 10.3877/cma.j.issn.2095-123X.2022.01.010

阅读排行

更多